美国早教:抓住4个关键期,培养小小“外交家”
教程:幼儿英语学习方法  浏览:327  
  • 提示:点击文章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抓住4个关键期,培养小小“外交家”

    说到性格,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明白,性格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大家骨子里还是隐隐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一点儿。

    我自己就是内向性格,我最舒服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待着,因为跟人说话会消耗我的精力。但这并不影响我曾经在公司几千人面前演讲,也不影响我现在和大家做直播交流,因为我掌握了一系列社交能力。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孩子,甚至对孩子来说更加重要。学龄前的孩子性格还没定型,但常常因为成人的“无知”和焦虑而被贴上标签,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但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无益,还破坏了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发展。

    性格无法改变,但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这篇文章就把孩子在每个阶段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不要掉进一些“坑”里不自知,而是更好地去帮助孩子。

    0~18个月:建立牢固的“我”概念

    1岁半之前的孩子几乎都只愿意独自玩,或者和家庭成员互动,对其他孩子似乎视而不见。这是非常正常的,这个过程能够给予孩子足够多的机会来进行自我确认,让他渐渐明白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声音,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玩具,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的!

    在这个阶段,我常常见到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出门时,开始要求孩子“有礼貌”,包括见人挥手打招呼、对别人笑、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等。从成人的社会准则来看,这些要求似乎都没错,但错就错在“要求”上,成人可以自己做,但不能强求孩子也照做。

    孩子只有形成非常安全的“我的”概念后,才会有勇气去探索“你的”“他的”“我们的”等这些区域。过早地强迫孩子“有礼貌”,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摧毁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安全感。这个阶段孩子经历着最初的社交体验,这些负面经历会导致孩子对于和人打交道感到很有压力。一些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小气、越大越不愿意叫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孩子小时候的社交能力根基没有建立牢固,没有体验过牢固的“我的”概念,因此就会对“我的”东西抓得更牢。

    在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要因为自己社交能力弱,觉得面子过不去,而把压力转嫁给孩子。

    10个月~3岁:每一个社交冲突都是学习的机会

    大概从10个月到1岁,孩子慢慢开始乐意跟与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待在一起,但他们之间几乎不会有什么交流和互动,每个人各玩各的,不过他们会倾听和观察其他的孩子。他们之间唯一的互动似乎就是冲突——打人、咬人、抢玩具等。

    所有的父母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受欺负,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一些父母常常会替孩子出头。但这样的“讨公道”很容易走偏,很多父母会关注当下孩子有没有吃亏,有的父母甚至“恨铁不成钢”,直接给孩子“贴标签”,教训孩子:“你怎么这么胆小,为什么不打回去?”当我们只关注当下时,就容易变得狭隘,从而忘记了这是孩子人生第一次的社交冲突,是之后漫漫人生路上的缩影和预热,这时父母最该教会他的是如何应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社交能力还不成熟,发生冲突时的确需要成人的干预,但这种干预不该升级为双方父母之间的争吵,也不该是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惩罚或者表扬,而是应该给孩子们(双方)演示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怎样的,身教大于言传。

    比如,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喜欢咬人。孩子咬人也许只是因为他的玩具被抢,这时父母的确要教育孩子不能咬人,但更关键的是教会他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当孩子能够自己说出“这是我的玩具,不要碰”时,他咬人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被咬的孩子的确很委屈,但当父母教会孩子义正严词地回击“不要咬人”时,在孩子的内心,公道已经被讨回。而且更关键的是,他学会了下次如何自卫,而不是每次都需要父母替他摆平。学会在社交冲突中给自己解围并保护自己,这份底气才是孩子愿意继续在社交道路上前进的关键。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心要大一点儿,就像孩子学走路一定会摔倒一样,孩子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社交冲突,但这只是暂时的。把任何问题都放到人生一辈子的时间轴上去看,不以一时论英雄,这时你的眼界就会更加开阔,看待问题也会更加理性。

    2~4岁:建立稳定的社交圈,并不断扩大

    在2~3岁,大部分孩子明显对其他孩子更感兴趣了,也许他们在一起时还是各玩各的,但会模仿其他孩子做同样的事,会进行互动、交流甚至交换玩具了。

    这个阶段又是一个转折点。对于前两个阶段进行得并不顺利的孩子,父母嘴上不说,内心也许已经给孩子定了性,担心孩子被欺负、不合群等,因此下意识地会对孩子进行各种干涉和保护。这样孩子就越来越变成你“担心”的样子,而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你的担心,从而形成一个怪圈。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完全适应周围同龄孩子的存在,他需要有机会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社交圈,让他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尚且稚嫩的社交能力。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国家都建议在这个阶段送孩子去上幼儿园。

    这个阶段的父母一定不要因为自己的担心而束缚了孩子,而应该反思孩子之前的两个阶段哪里没做好,从而为孩子创造相对安全的环境,来帮助孩子拾遗补阙,而不是一味地拿自己的孩子跟同龄的孩子做比较。

    真正的爱,就是忍住内心的担心和害怕,巧妙地将担心转换成让孩子感受不到压力的行动计划。

    4岁以后:学会放手

    通常从4岁开始,孩子就有了“好朋友”的概念,也开始有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明确地向孩子提出对于社交礼仪的期望,比如要求孩子讲礼貌等。父母也需要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解决朋友之间的争端。但放手并不意味着不管,而是充当倾听者的角色,不急于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案,更加不要替孩子解决。听完以后,可以把球抛回给孩子:“这个问题还真的很麻烦呢,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够鼓励孩子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也为孩子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最关键的是,父母不加评判的倾听,也让孩子学会了倾听和同理心。这样,当他的朋友找他倾诉烦恼时,他也会是个很好的倾听者,而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社交能力。

    父母之爱是指向分离的,而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变得“绝情”一点儿:孩子,那是你的朋友和你的世界,你要学习独立面对,父母不能再随意踏入了。

    大J特别提醒

    从出生开始,孩子每一次和这个世界的互动都会形成一次反馈,这种反馈会成为他下一次互动的诱因,就这样一环套一环,不断叠加。这一点在社交发展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有很多孩子并不是真的“内向”,只不过是被过早地贴上了标签,过早经历了太多有压力的社交行为,或者父母提前“放弃”了对他们的培养,不再给他们创造良性的社交体验了。

    父母是天气,孩子是种子。种子的基因无法逆转,那至少保证天气环境不要再“拖后腿”了。

    0/0
      上一篇:美国早教:情绪绘本,给予孩子治愈的力量 下一篇:美国早教:孩子被打,要教会他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本周热门

      受欢迎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