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史》 第2章 第四节 一、战后重建
教程:英语文化  浏览:229  
  • 提示:点击文章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重建是美国史上的重要一页。从历史记载可以发现,战争似乎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行为,它诉诸感情大于理性,而任何试图由理性的角度来探讨战争的原因,并作为往后借镜的期待,都告枉然,因此在论及战争时,了解重建胜于对战争原因的探讨。美国南北战争严格说来并非为解放奴隶而战,当时双方的争论是奴制,以及新疆土可否实行奴制的冲突,自然也涉及到南北双方在国会的席位及影响力。南方有鉴于其势力日衰,先后有11个州退出联邦,林肯为维持联邦的一统而发动了南北战争。战争结束,这些州如何重返联邦即成为重建的关键。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派:总统派与国会派。林肯总统及其继位者安得鲁·约翰逊总统(Andrew Johnson)从行政者的角度考虑,主张从宽认定,他们认为南方11州事实上并未脱离联邦,因此今日重返联邦,理应接受,只要战前投票人口的10%宣示效忠国家即可重返联邦。国会的态度则不然,由于南方的国会议员出走,北方的国会议员坐大,如今南方议员重返国会,势必影响其既得的利益,因此全力反对执政者的立场,主张采严厉的认定方式来重建政府。双方角力结果,国会取得上风,安得鲁·约翰逊总统险遭弹劾(6)。1867年国会提出重建法案,将南方划为五个军区,各设一位统帅管理,并通过宪法第14、15条修正案,给予黑人公民权及政治投票权。重建的南方政要多为来自北方的一些投机客,使得从1868至1877年的南方政府被称为“手提包政府”(Carpetbag government)。黑人获得解放,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并未消解,南方一些反对解放黑人的白人,组织秘密团体,其中最有名的是“三K”(Ku Klux Klan)党,他们罩头套、穿长袍,在夜晚群集,恐吓同情黑人的白人。南方政府采“隔离”政策对待黑人,在公共场合,包括教育机构将白黑区隔,成为“分离而平等”的怪现象。

    战后的重建至1877年结束,肇因于187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民主党与共和党因选票问题纠纷,进行妥协而达成。在这次选举中,初步开票,民主党提名的第尔登(Samuel Tilden)获得184张选举人票,共和党提名的海斯(Rutherford B. Hayes)获165张选举人票,双方皆未过半,但有20张选票,因有争议而未计,交国会处理,最后达成协议,海斯出任美国总统,但同意联邦军队撤出南方。1877年的妥协案(Comprise of 1877)确定了重建工作结束。

    重建之后,美国南北不计前嫌,合为一家,朝工业国家之林迈进。除了造成国内经济快速成长之外,并开始向国外拓展,首先是近邻的古巴,其次是亚洲的菲律宾与中国,之后重返欧洲,参与一次大战,获得肯定。但战后的和平构想未受尊重,使得美国又回到孤芳自赏的处境。二次大战,美国协助盟国反败为胜,战后提出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并获得重视,奠定了美国在民主国家的盟主地位。

    从重建结束到二次大战结束,美国共历经14位总统,分别是:海斯(Rutherford B. Hayes, 1877—1881)、加菲尔德(James A. Garfield, 1881)、阿瑟(Chester A. Arthur, 1881—1885)、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 1885—1889;1893—1897)、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 1889—1893)、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 1897—1901)、狄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901—1909)、塔夫脱(William H. Taft, 1909—1913)、威尔逊(Woodrow Wilson, 1913—1921)、哈定(Warren G. Harding, 1921—1923)、柯立芝(Calvin Coolidge, 1923— 1929)、胡佛(Hebert Hoover, 1929—1933)、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933—1945)、杜鲁门(Harry S. Truman, 1945—1953)。这些总统的整体表现可由外交、内政表现观知一二。

    0/0
      上一篇:《美国文化史》 第2章 第四节 南北战争后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 下一篇:《美国文化史》 第2章 第四节 二、外交

      本周热门

      受欢迎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