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英语论文:旅游文本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方法
教程:旅游英语大全  浏览:624  
  • 提示:点击文章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摘    要: 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文化缺省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外国游客对旅游文本的理解,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文化交流,本文通过分析旅游文本英译中文化缺省出现的原因、形式等,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提出文内加注、背景增译和文化释义等补偿策略,以期解决当前旅游文本英译中存在的因文化缺省造成的交流障碍等问题,从而实现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 旅游文本; 文化缺省; 翻译策略;

      Abstract: Tourist texts translation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between two languages and two cultures. As a common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tourist texts translation, cultural default greatly hinders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s thesis has analyzed the cause and forms of the cultural default and has proposed 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namely, annotation, amplification and cultural paraphrasing with the guidance of Relevance Theory.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break the blocks between two cultures and present the wonderful culture of China to the world.

      Keyword: tourist texts; cultural default; translation strategy;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理念的推进,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尤为重要。旅游资料包括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牌、民俗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1],为游客提供基本的旅游资讯,传递历史文化信息。恰当的旅游文本英译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桥梁作用,肩负着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责任。然而目前我国旅游文本英译存在诸多问题,除了选词不当、中式英语、文化错译,更严重的是由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缺省信息的处理不当,成为文化传播的障碍。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工具,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在国与国之间、源语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文化缺省既包括出于语用经济原则原文本省略的文化信息,也包括原文本未省略但译入语的文化含义缺失的文化信息。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目的语游客无法根据已有的文化图式对原文本中的“明示”进行“推理”。因此,译者要通过一定的补偿方式,创造符合目的语游客认知的语境,使其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关联。

      一、“文化缺省”概念的内涵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处理成为翻译的一大难题。王东风在《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缺省”这一概念,他指出:“在交际中,根据语用的经济原则,除非有特殊的目的,他们在运用概念时,一般都不会将有关图示中的所有信息全部输出,而往往只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择重点或典型而用。至于那些对交际双方来说是不言自明的内容,则往往加以省略。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叫作‘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作‘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3]。
     


     

      “文化缺省”概念问世以后,国内不少学者运用其研究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王大来认为文化缺省是指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4],李静认为文化缺省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空位[5],杨国燕则认为文化缺省是指翻译过程中两种文化不对等的现象[6]。由此可见,学界目前对文化缺省缺乏统一的理解。针对这一情况,张卉指出“文化缺省”这一概念具有双指代性,既指语用学角度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又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文化空缺。她同时对比了文化缺省、文化空缺、文化专有项和文化负载词的关系,指出为了研究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应扩充“文化缺省”概念的内涵:除了目的语缺少源语文化的所指事物和对应的能指符号,文化的联想意义与语用意义不同的情况也应包括在内[7]。

      笔者通过分析山东济宁旅游文本,发现文本中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包含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和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文化缺失”。因此,本文分析了源语中省略的文化信息以及由地域差异引发的文化缺失部分。

      二、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

      旅游文本作为一种对外宣传文本,包括大量的文化信息,如风景名胜、民俗风情、文化典故、地理知识和人文习俗等。作为“信息型”“呼唤型”文本,旅游文本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功能在于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旅游文本英译是吸引外国游客和对外宣传我国文化的最佳方式,旅游文本英译的质量不仅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还会影响中国的对外形象。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还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含有大量文化信息的旅游文本,其翻译质量更会直接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由于语境的缺失,缺省的内容不会出现在原文本语境中,而是以图式形式储存在记忆中。如果记忆中缺乏相关的图式或相应语义点,就无法还原作者的真实意图,无法将语篇内信息和语篇外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语义断裂。即便读者具有预设图式,也无法用来激活预期的语境空位[8]。旅游文本的目标读者是本国游客,因而原文本作者会根据语用经济原则省去那些共享的信息,使文本更有趣味性和参与度。国内游客可以通过已有图式引发关联,毫不费力地获取完整信息。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译入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文化信息,这样的译文不仅会造成外国游客的理解困难,有时还会引起误解,从而阻碍文化的交流。

      例如中国读者几乎都知道“孟母三迁”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了解典故背后的相关信息,知道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不仅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这个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源语中无需多言。然而外国游客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译文“Mencius’ mother moving her home three times”无法引起关联,他们很难理解仅凭“moving her home three times”何以教育孟子并成为教育的楷模,因此译文必要补充缺省的文化信息。

      再如国家5A级景区曲阜“三孔”的相关翻译。虽然目前关于“三孔”的译文比较规范,但仍有一些出版物把“孔林”译成“Confucius Forest”。好客山东网站英文版对“孔林”的翻译如下:

      “The Confucius Mansion, Confucius Temple, and the 2,500 year old Confucius family cemetery called the Confucius Forest are three holy places that is worth your time to gain deep insights into the life of this great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把“孔林”译成“Confucius Forest”属于误译。中国古代丧葬等级森严,根据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墓葬大致分为陵、林、冢、坟四种。帝王之墓称“陵”;王侯将相之墓称“冢”;平民百姓之墓称“坟”;而“林”专指圣人墓地。“孔林”指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与“森林”“树林”完全不属同一范畴。汉语中的“林”可指“坟墓”,但“forest”在英语中没有“cemetery”的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不对等会成为交流的障碍。

      三、旅游文本英译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

      在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文化缺省是普遍现象。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译入语读者难以准确理解原文本中缺省的文化信息,译者有必要对其进行补偿,具体策略包括文内加注、背景增译和文化释义等策略。

      (一)文内加注

      为了补偿缺省的文化信息,译者可以运用加注的形式补充背景知识、词语起源等信息。加注可长可短,但为了保持文本的连贯性,文内加注更为通行。文内加注包括音译加注和直译加注。

      1.音译加注

      音译加注主要用在景点名称翻译中。旅游景点名称是旅游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身份识别、指向和诱导等功能。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背后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统一规范的名称英译不仅能准确传达景点的基本信息,更能有效传递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国家于2017年出台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各省市也先后颁布了相应的公共场所英文译写标准,但目前各地景点名称的英译仍存在一些混乱现象,一名多译的现象仍然普遍。牛新生提出了“全名译音+通名译意”的方法,既保留汉语景点名称的完整性,又兼顾景点名称译名的信息性[9]。

      例1 山东曲阜孔庙里面的着名景点译文有以下不同版本:

      棂星门 Lingxing Gate/ Gate of Ling Star 大成殿 Dacheng Palace/ Hall of Great Achievement

      奎文阁 Kuiwen Tower/ Kuiwen Pavilion 杏 坛 Apricot Altar

      上述译文采取了传统的“专名音译+通名意译”或全部意译的翻译策略,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通名的选词存在较大差异。比如“阁”译为“tower”/“pavilion”;“殿”译为“palace”/“hall”,“杏坛”则完全是望文生“译”。“全名译音+通名译意”的景点名称英译既能保留汉语景点名称的身份识别功能和文化价值,又避免了各种误译和景点名称译名译法不统一的现象。这种译法的缺憾是没有充分补偿景点名称背后的文化信息,笔者认为应该在音译基础上以加注的形式补偿缺省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递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座大门,古代祭天先祭棂星,孔庙设此门,说明尊孔子如同尊天。现有的译文把“Lingxing”与“Gate”分离,破坏了该景点名称的完整性。译文可改为:Lingxingmen Gate(first gate of the Temple of Confucius)。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大成”来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集古圣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现有译文版本不统一,专有名词“大成”有音译“Dacheng”,也有直译“Great Achievement”;“殿”的选词也有“palace”或“hall”等不同版本。无论哪种译法都破坏了该景点名称的完整性。译文可改为:Dachengdian Hall(the Hall of Great Achievement)。

      奎文阁始名“藏书楼”,内藏书籍典章,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海内外,现有的译文Pavilion/Tower与真实情况不符。译文可改为:Kuiwenge Building(a building for collecting books)。

      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10]。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现在的杏坛是亭子样式,现有的译文Altar是不合适的,因为该词在英语文化中指祭祀用的圣坛或祭坛,与“杏坛”原有的文化内涵不一致。译文可改为:Xingtan Pavilion(a place for Confucius to give lectures)。

      2.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是指直译原文,在文内加以解释性注释。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朝代更替频繁,君主年号众多,介绍历史事件的旅游文本通常会出现历史朝代名称和帝王年号纪年。历史朝代名称普遍采用直译(如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或音译加直译(如唐朝——Tang Dynasty)的方法,完全保留源语的文化意象。但我国朝代名称复杂,比如单单一个“魏”,可以指三国时期的“魏”,也可以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或“西魏”,直译难以准确传递时间信息。对外国游客而言,某个朝代出现的历史时间可能比朝代名称更重要,因此中国历史朝代名称的翻译应在直译基础上对其起止时间加以注释。

      中国是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国家,两千多年间年号众多。目前对年号纪年的翻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完全直译,保留中国文化意象;一种是完全舍弃,直接改为公元纪年。笔者认为皆不可取,直译虽然可以保留源语文化内涵,但无法有效地传递给外国游客时间概念;完全舍弃源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虽然可以更有效地传递信息,但忽略了源语文化的身份和地位,因此最好的方式是直译年号,在括号中加以公元纪年。

      例2 景区核心景点宝相寺始建于北魏,唐原名昭空寺,北宋咸平五年易名为宝相寺。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封禅泰山时驻跸汶上宝相寺,从此成为着名的皇家寺院。(汶上宝相寺景区介绍)

      译文:Baoxiang Temple was first built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368—534AD) with its name Zhaokong Temple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fifth year of Xianping Era(1002AD)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AD), its name was changed into Baoxiang Temple. In the first year of Dazhong Xiangfu Era(1008AD), when Emperor Zhenzong of Song dynasty was holding sacrificial rites on Mount Tai, he stopped over in Baoxiang Temple, which made it become a famous royal temple in Song dynasty.

      译文在直译朝代名称和年号之后加以注释,不仅保留了源语的文化意象,也能让目的语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准确的时间信息。

      无论音译加注还是直译加注,其目的都是在保留文化意象的基础上更好地将原文本缺省的文化信息传递出去,但过多、过长的注释会影响文本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译者应尽量运用简洁明了的文内加注,可以适当用脚注形式补充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类信息。

      (二)背景增译

      增译也叫增词、加译,是指翻译原文本没有出现的众所周知的而不为译入语读者所知的文化信息,是文化移植的一种方法。为了不打破原文本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对这类缺省信息的补偿可以通过在相关信息前后增加相关语境实现。

      例3 兖州市面积651平方公里,人口60万。大禹治水时,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位居其一。三国曹操、唐朝吴道子曾先后领兖州牧、任兖州尉。

      译文:Yanzhou covers an area of 651 square kilometers with a population of 600,000. When taming the raging water, Yu the Great divided China into nine states, one of which was Yanzhou. Caocao, a central figure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220—280AD),was once prefect, and Wu Daozi, a great artist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AD), known as the Sage of Painting, was once vice-magistrate of Yanzhou.

      这是济宁兖州区的一段介绍,提到了曹操和吴道子曾在此为官。中国游客都知道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一代枭雄;吴道子是唐朝着名画家,被后人尊奉为“画圣”。然而对于外国游客而言,这些信息是不存在的,仅仅提到这两个人在此为官不会引发他们的兴趣,也就达不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因此,在人名后面增加简要的介绍是必要的。

      (三)文化释义

      释义是指舍弃原文本中的具体表达形式,采取解释性方法译出原文。对于文化内涵较为生僻的信息,甚至源语读者也不甚了解的信息,为了避免误译,可以采用释义法。

      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设置的官职名称和职能变化很大,译者在对官职名称进行英译时常用英国官方系统的词汇来替代,因而经常出现错位翻译现象。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一些无法找到对应词汇的官职名称,最好采用文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

      例4 孔子初仕此地任中都宰。

      Confucius was once Zhongdu Zai, head of the county.

      山东汶上,古称中都,公元前501年孔子任“中都宰”,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因此,译文除了官职的音译,还有必要加上对该官职的解释。

      孔子曾担任过“司空”“大司寇”,在不同的朝代这些职位的职能范围有所不同,更有必要以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春秋时期的“司空”掌管水利、营建,可以解释为“an officer in charge of construction”;“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可以解释为“an officer in charge of public security”。

      例5 儒家五位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宗圣曾子、复圣颜子和述圣子思子

      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五大圣人。除了“至圣”——“the greatest sage”没有争议,其他四个尊号的译文版本不一,尤其“宗圣”“复圣”“述圣”的含义本身就不很明确。本文认为对这些尊号的翻译应采取释义的方式,舍弃源语中的表达方式,直接解释他们是儒家五圣人之一或解释他们跟孔子的关系更为恰当,即“one of the five sages of Confucian school”。如此既可以补偿缺失的文化信息,又明确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还可以避免由译者自身的理解偏差带来的误解。

      四、结语

      旅游文本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为了准确传递旅游文本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译者有责任对其进行补偿。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缺省既包括语用学意义上的文化省略,也包括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译入语文化的空缺或缺失。旅游文本英译要谨慎采取文内加注、背景增译和文化释义等方法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扩充语境,根据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能力找到与源文本信息的最佳关联,从而实现旅游文本对外宣传、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14.
      [2]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3.
      [3]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55-56.
      [4]王大来.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J].外语研究,2004(6):68-77.
      [5]李静.语篇连贯与翻译策略[J].上海翻译,2012(4):39-42.
      [6]杨国燕,张新民.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4):108-112.
      [7]张卉.关于“文化缺省”内涵的几点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102-106.
      [8]李先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缺省及翻译策略[J]外国语文,2013(3):112-116.
      [9]牛新生.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反思——兼论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翻译,2013(3):99-104.
      [10] 宫娟.山东游[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11] 济宁市旅游局,山东对外传播中心.孔孟之乡旅游[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

    0/0
      上一篇:旅游英语论文:重新语境化在旅游传播中的应用 下一篇:旅游英语论文:我国茶文化旅游景点标牌翻译问题与对策

      本周热门

      受欢迎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