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英语论文:“三维转换”视角旅游外宣英译的问题和提升对策
教程:旅游英语大全  浏览:1015  
  • 提示:点击文章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摘    要: 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来分析旅游外宣英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三维视角下提出提升旅游外宣英译水平的策略:需要译者在生产译文时,在语言维上尊重语言特征,注重语言形式和修辞的转换;在文化维上应突出文化内涵,适当运用文化补偿策略;在交际维上应对原语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关注交流目的是否在旅游外宣译文中得到呈现。以此生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旅游外宣翻译,实现旅游外宣在旅游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完美地展示中国形象。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理论; 旅游外宣翻译; 英译;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 translatology,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ourism publicity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Som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ourism publicity English translation are accordingly propo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ranslators need to respect the language features in the language dimension,pay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forms and rhetoric in the p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in the cultural dimension,they should focus on the inner culture In the aspect of communication,we should deal with the original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perly,pay attention to whether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is presen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publicity,so as to generate the tourism publicity translation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 integration,adaptation and selection",realize the positive role of tourism publicity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internationalization,better tell the Chinese story,and better display the image of China.

      Keyword: Eco translatology theory; tourism publicity transl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外宣,即对外宣传,是一种外向型的文化传播。全球经济文化发展趋势是国际化,而旅游客源异地化是国际化的核心特征之一。

      旅游国际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对外宣传”在旅游国际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旅游国际化的步伐,旅游外宣翻译成为学者们争相探讨的对象之一。旅游外宣翻译因其“特殊性、多样性与复杂性”,给许多翻译工作者带来很大的挑战,这对旅游外宣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国内学界从不同理论和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如袁晓宁、刘茂玲、肖群等分别从“二元共存理念”[1]“语用学理论”[2]“功能主义翻译理论”[3]等视角出发,探讨旅游外宣的最优化状态,而运用“生态翻译理论”去探讨旅游外宣的学术成果不是很多。鉴于此,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角度切入,研讨旅游外宣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对应策略,这对丰富旅游外宣路径、拓展旅游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

      近年来,“生态”出现词义扩大化。“生态学”已经跳出生物学领域,不断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渗透,生态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在此背景下,生态翻译学理论产生了。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一种“生态”的翻译观,强调其翻译方法的“生态”性。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经过深入的理论研讨和实践,于2001年首次提出“生态翻译理论”,该理论遵循西方整体主义,强调“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等生物进化论思想。胡庚申教授扎根于东方生态智慧,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4],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被认定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所谓的“适应”,强调的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所谓的“选择”,强调的是译者运用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表达对译文的“选择”。“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汰弱留强”[5]。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6]。

      我们把完整的翻译程序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在很多方面与大自然生态具有相似性。在这个系统中,“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不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也一直都是翻译中关注的焦点,即“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是交际的沉淀”,“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生态平衡又是保持“文本生态”的关键。因此,生态翻译学理论关注的是“三维”转换,即呈现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旅游外宣材料因其自身的生态环境,呈现“跨地域、跨文化、跨社会、跨心理”[7]的文化特性,并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翻译生态环境。为了产生高度整合和适应性的翻译译文,译者必须适应旅游外宣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两种语言生态系统中完美呈现文本移植所追求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维生态平衡。因此,运用“生态翻译理论”去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翻译方法。

      二、“三维转换”视角下我国旅游外宣英译的现状

      在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是其灵魂。境外来华游客不仅仅满足于休闲娱乐,对中国特色民族文化更是情有独钟。旅游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承担着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旅游外宣文本呈现内容多样,如:目的地旅游宣传手册、旅游景区概况、旅游网站资讯、景区讲解词、公共标识语、旅游宣传广告等。旅游外宣文本,作为对外宣传中国旅游资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翻译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外国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景观的吸引力。因此,旅游外宣的翻译,遵照生态翻译学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做到两种语言的对等转换,而且更要考虑到原语和译语在文化和交际维度的差异,即词汇表达、语境语义、文化环境、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译文所面对游客的文化差异,包括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交际习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等因素,我国旅游城市和文化景观的外宣信息在“三维转换”视角下存在明显问题。

      (一)“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不当的问题

      “语言维”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转换应在最大程度上使语言形式、语法结构、句型句式、文本修辞等符合译文读者的表达习惯。语言维选择性转换不当在我国旅游外宣文本中的呈现,主要体现在拼写不规范、用词错误和专有名词译文不统一等方面。

      例如,南京的旅游网页,把栏目名称“实用指南”译为“Practical Guide”,这种语言形式对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带来冲击,此处译作“Information Guide”似乎更合乎外国朋友的语言思维和表达习惯。

      又,中国旅游外宣中的“专有词汇”的译文也常出现不规范的问题。如“南京是中国十朝古都”,其中的“十朝古都”原英文译为“the capital of ten periods in Chinese history”,其中“period”在英文里指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很难表达中文“朝代”的概念,因此,改译为“10 dynasties”较符合。

      徽州地区旅游英译文本中也存在“专有名词”译文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官网翻译、景点门票翻译和景点讲解词翻译上的译文不一致或错误的现象,如:“新安画派”就有“Xin’an Painting School”“Xin’an Painting”“Xin’an Paintins School”“Xin’an Drawing School”“Xin’an School of Painting”五种形式的译文。

      外宣文本中的景区名称也存在“一名多译”现象,例如:中国着名的旅游景区井冈山,景区名称“井冈山”,现有译文有“Jinggang Mountains”和“Jinggangshan”;滕王阁景区名称也存在“一名多译”的问题,滕王阁有“Tengwang Tower”和“Tengwang Pavilion”两种译法,主要体现在景区官网介绍、英文导游词和景点的公示牌上的英语译文。

      在外宣文本中,“专有名词”不统一容易使外国游客对其产生疑惑,造成歧义,甚至会形成景区误读。

      (二)“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整合度不高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8]。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异质文化的接触。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时,要关注汉英文化内涵的表达。我国的旅游外宣“文化维”选择转换整合度不高,具体表现在选择与转换过程中,“文化”呈现缺失现象。

      例如,中国徽派建筑“马头墙”,在外宣文本中大多将其译为“Ma Tau Wall”,这种译法无法深层次地表达徽文化内涵。我们可以通过释义法,将其译为“firewall or fireproofing wall,shaped like a horse head,which represents the Chinese love and respect for horses.”,这种释义法能形象地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聚族而居的生活特征及中国人对马的崇拜与喜爱。

      又如,景区中常树立“小草正在睡觉,请勿打扰”之类的警示牌,这类警示语常被译为“The grass is sleeping,please do not disturb”。该译法并没有拼写或语法错误,但这样的译法只是简单地把源语言进行了简单的搬迁,外国游客读后会莫名其妙。因为在许多西方国家中,草坪是他们畅享大自然的舞台,怎能阻止他们与小草接触呢?因此,对于此类警示语,译者只需将其译为“keep off the grass”即可,如果把源语言进行简单搬迁,反而会画蛇添足[9]。

      (三)“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度的不足

      除了语言维和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外,“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关注交际层面,重点考察源语言在旅游宣传中的交际目的是否在翻译中得以成功实现,即在异质文化群体中,是否成功达到他们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在“交际维”层面上,我国的旅游外宣英译呈现出了适应选择转换度的不足,具体表现在译文语气的不当、译文信息和描写等交际功能的缺失等。

      例如,为了警告游客,景区警示牌上面常会标有“禁止……”的字样,不少景区直接英译为“Forbid…”。“Forbid”在西方人的语言交际中是一种严厉的命令,这种译法语气生硬,容易使外国游客感到紧张和不适,因此,会影响到交流沟通和文化传播的意图。例如“禁止触摸”,在英国文化中一般用“Do not touch”,更容易被大众认可。因此,语气也是一种交际手段,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公示语外宣效果。

      又如,滕王阁景区有警示牌“严禁戏水,注意安全”被译为“Please do not play the water,The attention security”。译者在翻译时显然受到了源语言直接搬迁的影响,忽视了文化环境,因此阻碍了交际功能。通过查阅《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2017年)[10],“严禁戏水”译为“No wading”,该译法既符合警示语简洁的特点,还能使目的语达到与原语相同的交际效果,顺利地获得原语的交际目的。

      综上所述,“三维转换”视角下旅游外宣文本存在的问题,会导致外国游客在理解上不得要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外宣效果,达不到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目的,甚至违背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的初衷。

      三、旅游外宣英译水平提升策略

      生态翻译学认为,最佳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以了解客源地国家的语言特点、文化习俗、思维习惯为基本要求,力求获得最佳翻译效果。因此,提升旅游外宣英译水平,需要译者在生产译文时,在语言维上尊重语言特征,注重语言形式和修辞的转换;在文化维上应突出文化内涵,适当运用文化补偿策略;在交际维上应对原语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关注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一)“语言维”上英译水平的提升

      不同类型的语言具有不同特征,为了有效交流,我们必须尊重每种语言的特征。优秀的翻译人员会根据时地特点做出有效调整,把源语文化内涵用客源国语言的独特结构有效呈现。因此,在“语言维”上,我们要关注语言形式和修辞的转换。

      旅游外宣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需要掌控两种语言特征,根据异地文化适当调整译文的语言形式,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汉英旅游宣传语篇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迥异,这些差异使得翻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转换,例如在词性、句子成分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需要适宜转换。除此之外,汉英两种语言在文本的行文习惯和句子展开方式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翻译者要高效地完成“语言维”选择,就必须对原文的行文结构做出适当调整,如语序的调整或文本成分的重组。

      (二)“文化维”上英译水平的提升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给旅游宣传翻译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翻译实践中,要求译者保持文化差异意识,充分认识到翻译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特性,警醒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确保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在旅游外宣翻译这项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中,译者一定会遇到需处理和把握客源地文化因素的情况,这就要求译者要具有较强的异质文化处置能力,不仅要对翻译实践中涉及的汉英文化有较充分的了解,还要有超强的驾驭两种文化差异的能力。

      在旅游外宣文本中,往往会涉及诸如传统节日、典故、朝代、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的专有词语的表达。译者在实践中需要实施适当的文化补偿策略,即增补一定量的文化信息,我们常见的文化补偿策略一般有“增译”和“加注”两种方法。通过文化补偿策略的实施,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风景名胜区的概况介绍中,外国游客首先会对景区名称给予较多关注,因此译者应特别注意景区名称的翻译。风景名胜区的名称都具有简洁性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更需关注文化的周全性,有效运用文化补偿方式。

      (三)“交际维”上英译水平的提升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翻译者除去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关注交际层面,聚焦于原文中的交际意图能否体现在翻译中。旅游外宣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致力于向外国游客宣传中国的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其旅游动机,从而促进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交际维”层面,为实现两种文化沟通目的,“缩译”和“概述”是两种较理想的提升策略。“缩译”是根据外宣译文表达的需要,对旅游外宣原文信息进行“删减”或“省略”的一种方法,通过减少信息量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外国游客对“缩译”后的旅游外宣文本会更易于接受;概述法是对旅游外宣原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有效翻译,根据异地文化特点,省去一些细节的方法。旅游外宣文本为了突出风景名胜区的特色,有时会反复强调文本中的某一信息点,可这些信息在翻译实践中意义不大,因此,译者有必要对多次出现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整合概述。

      结语

      总之,旅游外宣是让中华五千年文明“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高质量的旅游外宣能够向国外游客准确地传达中国旅游文化的精髓。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我国旅游外宣英译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高度适用性,生态翻译理论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谋求不同文化认知层面上信息的多维适应性转换,以此更好地向世界各地展示国家形象。“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维最佳整合效果的最终呈现,需要相关责任体的合作,还需要相关责任人肩负时代使命感,促进我国旅游外宣翻译生态系统形成,发挥旅游外宣在旅游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完美地展示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袁晓宁.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J].中国翻译,2013,(1):93-97.
      [2] 刘茂玲.红色旅游文本之语用分析与翻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 (11):97-100.
      [3] 肖群.从翻译目的论看红色旅游景介的英译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149-150.
      [4]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 (4):62-67.
      [5]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 (2):5-9.
      [6]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6.
      [7] 王霞,王云.河北省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生态翻译学阐释---以西柏坡旅游圣地外宣翻译为例[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1):66-68.
      [8]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重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 (6):27-28.
      [9] 田静.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公示语英译问题及策略---以河南省旅游景区为例[J].海外英语,2019 (2):48-4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30240-2017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0/0
      上一篇:旅游英语论文: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应用 下一篇:旅游英语论文:江西旅游外宣翻译中符号学意义观的应用

      本周热门

      受欢迎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