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史》 第6章 第五节 二、女权问题
教程:英语文化  浏览:243  
  • 提示:点击文章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在美国社会中,女权运动是弱势团体争取平权的一项重要指标。美国的女权发展由早期宗教关怀,演变成为民权运动,其间有人道主义的理念,更有社会的实际需求。

    从宗教方面来说,美国的女权运动最早受惠于基督教的贵格派教会及福音主义(evangelicalism)的平等理念影响,葛兰(Nancy Gove Cram )在纽约边区的布道,轰动一时;安妮·李(Anne Lee) 及怀特(Ellen White)组织新教派,也为人津津乐道;福音派建立欧伯林学院(Oberlin College),同时收男生与女生。尽管男性仍然主导教会活动,但女性已热中参与许多互助团体,从事社会改革,提高家庭的道德。在早期的女权意识觉醒过程中,有许多代表性人物,如比彻(Catharine Beecher)(8)扩大了妇女的领域,她认为妇女在现代的中产阶级社会有其一定的地位,因此要受良好的教育。另外还有安吉利亚(Angelina) 及莎拉·格林克(Sarah Grimke),对废奴主义运动贡献良多。

    从现实环境来说,美国女性追求平等权,源于移民生活需求。西部拓荒时期,男人缺少休闲,多以饮酒来打发时间,解除苦闷,因此饮酒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特色。饮酒为美国家庭生活制造了许多困扰,尤其女人无法忍受男人酗酒,纷纷向教会牧师求援,进而在牧师的引领之下,形成一股争取女权的力量。

    美国国内有组织的妇女运动有两波,分别在19世纪及20世纪后半期。

    1.第一波

    在19世纪及20世纪,源起于社会边缘的妇女慈善团体,她们推动废奴与禁酒运动,以莫特(Lucretia C. Mott 1793—1880)、斯坦顿(Elizabeth C. Stanton 1815—1902)与安东尼(Susan B. Anthony 1815—1902)三人为代表。1848年,妇女代表在纽约州塞尼卡·福尔斯(Seneca Falls)地区举行“第一届妇女权利会议”(the First Woman’s Rights Convention),模仿“独立宣言”,发表“女权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 and Resolutions),号召妇女组织起来,争取平等。这一波妇女运动以追求政治投票权与社会工作权为主。

    (1)政治投票权方面:从1890至1920年间,一群实务主义及策略专家们认为只有妇女获得投票权,才可能得到平等。在她们积极的努力之下,1918年国会女议员兰金提出妇女投票权修正案,经众议院、参议院分别投票表决,于1920 年通过第19条宪法修正案,给予妇女参政权,改变了女性在美国政治上的命运。

    (2)工作权方面:自美国于1877年结束南北战争重建工作,进入工业化都市化社会之后,女性赴外工作情形增加,从1900至1920年间,妇女参与劳动比率达到高峰,但是工作条件并不好,多数未加入工会,薪资微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些人加入收入较佳的工厂工作,然而战争结束后,由于男人重返工作岗位,妇女被迫重返先前收入较差的工作。此后妇女工作条件尽管在客观环境变迁之下获得改善,但仍无法与男人平等。一次大战后由于政府对移民配额的限制,使得妇女就业机会增加,此外新科技的发明、办公室女性化、打字机与电话取代了纺织机与缝纫机,妇女工作条件改善,走入办公室,工作机会大增。1932年,美国总统小罗斯福倡议“新政”,联邦政府有权规定男女工人的工资与工时,使得妇女在社会的工作权获得进一步保障。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妇女取代男人原先的职位,政府要求工业界雇用600万妇女进入受薪行业,其中200万走进办公室,一半在联邦政府工作,其它到工厂。这些投入职场的女性获得前所未有的好待遇,她们有35%超过35岁,60%已婚,大多数有子女就读中小学或有未入学的小婴儿,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已婚年长妇女占妇女就业人口的大多数。唯大战过后,男人解甲返乡,女性的工作权面对挑战。妇女被告知,重工业对她们不适合,企业家利用妇女有丈夫养家作为借口,压低妇女的薪资,并指派担任低层工作。(9)战后的50年代,人们想重返昔日的男女分工社会,美国妇女被教育回家做一名贤妻良母。不愿适应传统妇女角色的妇女,逐渐被视为社会问题的祸根。但中产阶级的妇女在这种变迁过程中,不满声浪逐渐扩大,加上更多的女性进入大学及研究所就读,到了60年代,一股新的女权思潮出现,影响1964年美国通过《民权条款》,不容许有种族及性别的歧视。

    2.第二波

    美国女权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贝蒂·傅瑞丹 (Betty Friedan),她主张言论自由、权利平等与反对社会歧视,采用反暴力、静坐与示威的方法为女性争取权力。傅瑞丹于1963年出版《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一书,为第二波妇运掀起了高潮。这一波妇女运动所关心的不在投票,也不在法院,而是妇女的灵魂。妇权运动者主张,妇女要获得根本解放,必须甩掉女“性”的束缚,婚姻是妇女解放障碍,婚姻让女人终身做别人的寄生虫。傅瑞丹认为女人是传统性的牺牲品,整个社会几乎把女人局限在传统的妻子与母亲这两种性别角色上,社会也拒绝承认妇女有性爱感受。《女性的奥秘》运用心理学的背景,分析有关女性心理,并唤醒女性自觉,破灭了美国家庭主妇自足与快乐的迷思,引起广大回响。傅瑞丹敦促妇女开始发展自己的潜能与天赋,回学校读书,为自己找份有意义的工作,强调只有如此,妇女的人生才会充实。

    1966年美国“全国妇女组织”(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 NOW)成立,目标在扩展并加强妇女权益,使妇女能在一向由男人把持的政治、商业及其他专业范畴中,赢得平等地位,该组织提出,女人已分担男人领域,男人也应该分担女人领域。“全国妇女组织”并发表宣言抗议政府及各公司行号训练妇女自我否定,伤害自信心,甚至轻视自己。1967年该组织举行第二次全国大会,在女性《权利法案》中加入“妇女控有自主生育权”,将“堕胎问题”列为妇运的议题。随着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的兴起,妇女团体如“妇女平等行动联盟”、“全国妇女政治团体”纷纷出现,为妇女争取权益。她们喊出“女性主义”口号,从此女权运动走向女性主义,目标不再是消极地为女人诉苦、追求政治与社会工作的平等,而是积极唤醒妇女,协助妇女探索自身的经验。她们要求女性“意识觉醒”,察觉女人与男人的不平等,并激起女人的不满,作为自我改变与自我成长的起步。她们经由不断塑造现行女性形象,教育女性了解“性别主义”的弊害。她们从语言学的结构中,为女性主义找出路,尽管距离所期待的平等还有一段路程,但在政治及社会方面也已有了相当的成效。数字显示,1996年妇女在国会的代表比率为11%,参院有九席,众院有51席;14名内阁部长中女性有四位;1997年50个大城中有九位女市长。

    妇女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显学,60到70年代全美有关妇女研究问题增加600多门,70年代起妇女研究的重要杂志相继问世,包括《女权研究》、《妇女研究》、《性别角色》等,1977年“全美妇女研究协会”成立,妇女研究更成为热门议题。妇女研究理论建立在欧洲传统文化思潮与美国妇女运动的基础之上。

    从欧洲的文化思潮来说,西方对女性的认知,一是生理方面: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女性的消极被动理论,以后就有学者从受精及脑力来说明女性弱于男子,并将女性的生育视为被保护的前提。二是宗教方面:按《圣经》的说法,上帝安排妇女生育就是要让男人担负起上帝未完成的工作。男人对上帝负责,女人对男人负责。在基督宗教的理念之中,夏娃的行为反映了妇女的道德薄弱;男人若道德强,就要控制妇女的诱惑;男女分工:女人生育,男人生产;男人统治女人。这项理论奠定了男女不平等的由来,无论在个人财产、劳动所得以及生儿育女等,都要听从男人。

    在妇女运动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了重大的变化,妇女走出家门,踏入社会,取得参政权(美国第19条宪法修正文),从此由关怀女性进入关心政治权及对妇女自身的利益。20世纪妇女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堕胎及计划生育的问题。1916年玛格丽特·桑格(Margaret Sanger)开办了纽约第一所计划生育诊所,对当时许多家庭和传统社会观念产生重大挑战,但一直到1965年才获得立法承认。第二个是妇女的工作权,反对将妇女的工作视为家庭的“延伸”或收入的“补贴”。第三,妇女权益理论获得重视,这项理论源于欧洲有关平等、自由思想的理论。最后是有关妇女的性别问题,这也是妇女运动的盲点。毕竟,女性的生理问题不是人为的而是天生的,对少数可以突破男女界域的人,并无不是,但对一般受限生理结构的女人而言,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也非教育所能奏效,使得女权运动遗憾难免。

    对社会运动来说,女权运动与学生运动或黑人运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有共识的团体,女人因所嫁男人不一,对性别的认知不同。由于角色的不同,如做妻子与做母亲,对性别的认知也不同,因此女权运动如何一统则有待厘清。这是女性主义成败的关键。

    0/0
      上一篇:《美国文化史》 第6章 第五节 一、黑权问题 下一篇:《美国文化史》 第6章 第五节 三、学生问题

      本周热门

      受欢迎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