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史》 第2章 第五节 一、外交
教程:英语文化  浏览:172  
  • 提示:点击文章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从美国外交史角度来看,这是美国发展为全球霸主的辉煌阶段,由作为民主世界的盟主,进而成为支配世界的强权,其地位尤胜过19世纪的日不落国大英帝国。此一时期由杜鲁门总统决定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令全球震惊开始。在美国强势的压力之下,苏联不甘示弱,积极研发太空武器,并于1957年10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号(Sputnik)。美国惊恐之余,也不甘示弱,于1958年1月发射了探险家一号(Explorer I)急起直追,从此全球迈入太空竞争时代,世局也进入冷战的僵持局面。

    冷战于1946年由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铁幕”(Iron Curtain)一词开始(17),至1989年东欧变天、1990年苏联瓦解为止,其中可以1975年越战结束作为分野,分为冷战、冷和两个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世局分为东西两个阵营,西方以美英法为主,东方以苏联为主,这两个阵营在理念及意识形态方面,特别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矛盾,难以调合,加上对德国作战时,因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双方猜忌,心结加深。战后英法地位逐渐式微,美国取而代之,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盟主。

    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肯南(George Kennan)撰写了一篇对苏联的政情分析报告,影响美国对苏联态度。这篇报告指出苏联推翻外国政治力量的政策是不会改变的,他们要经由世界是他们的敌人来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杜鲁门总统接受这项看法,采用“围堵政策”(Containment)对抗,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早期成员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德、冰岛、挪威、丹麦、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意大利,以后希腊与土耳其加入。会员同意,任何会员国遭攻击时,其他国家必须提供援助。1955年苏联为对抗北约的势力,与东欧国家建立了“华沙公约”组织(Warsaw Pact)。从此两方对峙,互不相让。杜鲁门总统时代,欧洲方面问题以柏林问题最恼人。由于受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处理战败国的严苛要求所造成的痛苦经验影响,二次大战后,战胜国改变态度,以占领方式对待德国,英美法领有德国西部,苏联领有德国东部。柏林位于东德境内,英美法亦领有部分,称为西柏林。1948年6月苏联鉴于英美法将其占领地联合,乃全面封锁西柏林对外联络,造成柏林危机,历时一年,至1949年5月才取消(见图2-4)。1949年9月英美法将其占有德国西部组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简称西德,苏联也将其占领地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又称东德,造成东德与西德的对立。

    图2-4 东西德空中走廊

    *二次大战后美、英、法、苏四国分别占领德国及柏林,但柏林位于东德境内,当苏联对柏林进行封锁时,西方国家靠空中走廊保持与西柏林的往来。此图显示了空中走廊的路径。

    继杜鲁门总统之后,1953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上任,东欧局势动荡,1956年东德及波兰、匈牙利出现改革要求,苏联出军镇压匈牙利,美国尽管同情,但因忙于处理苏伊士运河问题而未插手。1960年5月,美国一架高空侦察机(U-2)在苏联领空被苏军击落,引起两国关系紧张,两国领袖计划中的高峰会议也因此取消。1961年8月苏联在柏林建立围墙阻止东德人往西柏林逃亡,使得冷战更加严峻,特别是在肯尼迪总统期间,古巴危机的考验。古巴一直是美国的心腹之患,尤其是卡斯特罗上台后,对美国的不友好作风,令美国如芒刺在背。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密在危地马拉培训一群古巴难民,试图见机前往古巴制造动乱。1961年4月17日为数1400名左右的古巴难民在猪湾(Bay of Pigs)登陆,不幸失败,肯尼迪总统威信遭严重打击。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电视上发表一项声明,指控古巴部署携带核子弹头的长程飞弹,并下令封锁古巴,阻止苏联供应古巴飞弹,经过五天对峙,苏联示软,撤走飞弹,化解危机,肯尼迪因此一雪前耻,获得美誉。肯尼迪于1963年更前往德国西柏林,对苏联封锁发表了令人振奋的名言:“身为自由人,我骄傲地说,我是西柏林人。”

    越战是冷战的转折点──此源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1954年法军于奠边府之役兵败,撤出越南后,由美国接手开始。1954年越南敌对双方(18)开始缠斗,至1975年南越兵败投降,长达21年,有四位总统涉入这场战役,分别是: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

    肯尼迪时期,美军并未正式介入越战,只是派遣军事顾问,并提供援助。1960年美国在越南只有800名顾问,但到1963年增至16000人。1963年11月越南总统吴庭艳遇刺,传美国介入颇深,从此美国与越南的关系更趋复杂(见图2-5)。1964年8月2日及4日,约翰逊总统获悉,两艘美国驱逐舰在东京湾遭北越鱼雷艇攻击,立即要求国会授权容许美国反击;8月7日参众两院通过东京湾决议文(Gulf of Tonkin Resolution),同意总统对越南出兵。约翰逊除加强对北越轰炸之外,并大规模派军前往作战,至1968年驻越美军高达50万人。越共至此遭遇严重打击,损失惨重,但并未屈服。反而是美军因战事旷日持久,军心浮动,国内反战声起,加上美国有线电视将越战中美军的暴行传送回国内,血淋淋的画面出现在美国人的客厅,令家庭主妇反感,影响美国对越共作战情势逆转,迫使美国不得不设法停止战争。1968年美国大选,越战是选举的主轴,尼克松以美国将退出越战胜选,但就任之后,面对的不仅是国内的反战压力,更重要的是国际的承诺,因为美国一旦撤军将影响盟国对美国的领导信心。尼克松采迂回方式,他认为越共的基地在高棉,于是一面自越南撤军,一面大肆轰炸高棉,并于1970年前进高棉。从1968年至1972年,美国在越南驻军由536000多人减至24000多人,越战此后走向“越南化”(由越南人自行负责)。越战期间,尼克松曾指派白宫幕僚长基辛格与北越代表举行秘密会谈,至1973年1月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美军自越南退出,北越释放美军战俘587人。但北越在美军撤退之后并未遵守约定,继续南进,1975年初,河内发动大规模攻击,越南军队溃败,4月西贡失守,南越从此走入历史。这场战争让美国颜面尽失,但也激起美国人的自觉与反省,美国以其强大的武力竟然无法制服一个亚洲小国,不得不对异文化另眼看待。

    图2-5 越战

    *冷战时期美国介入越战对美国社会造成重大冲击,本图说明北越对南越的进攻路线。

    冷战是美苏之间对峙的一场战争,但美苏之间却不曾正面交手,多半是代理人间的战事。在这段期间,美苏两大国一直在进行“核武谈判”。从艾森豪威尔时代开始,两国即不断有所接触,但由于彼此心防太重,担心对方的军力超前,因此成就有限,至1963年,由于古巴危机及检查核武技术进步,107国达成禁止在大气层、水底下或外层空间进行核子试爆。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与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举行美苏第一阶段限武谈判,签署反弹道导弹系统和限制战略性攻击性武器的五年临时协议(即《反弹道飞弹条约》)。依这项规定,美国可以拥有陆地导弹1⑤4枚,潜艇导弹710枚,核子潜艇44艘;苏联拥有陆地导弹1618枚,潜艇导弹950枚、核子潜艇62艘。这项协议限制了双方量的扩张,却未对武器性质加以规范,导致双方积极从事武器研发工作。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与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签署了第二阶段限武谈判(Second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reaty),签署《限制战略武器》条约,限制美苏两国各拥有洲际弹道发射台,及长程轰炸机数量为2400架,后再减为2250架。但这项条约在美国送交参议院同意时,苏联进攻阿富汗,影响协议的签署。1985年11月及1986年10月美国总统里根与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在日内瓦及冰岛的雷克雅维克(Reykjavik)会晤,就限武进行谈判,双方同意实地查证。1987年签署《中程限武条约》(The Intermediate range Nuclear Force Treaty, INF,即《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双方同意三年内拆除所有射程在300至3400哩的中程及短程飞弹和飞弹发射器。这项谈判尽管有所突破,但实质意义不大,因为它所占比例有限。1993年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象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美国人开始摆脱老人的统治,选出一位战后出身、代表战后新思想的人来主政。克林顿提出“塑造新美国”的口号,1994年7月21日公布他的外交政策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繁荣和安全的经济及全球化民主化三大支柱,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后来小布什总统上台也是禀持这种理念,积极地将民主伸入伊拉克。2005年小布什发表国情咨文表示,除非伊拉克人可以自立自强,否则美国绝不会放弃在伊拉克的任务,他同时呼吁伊朗和朝鲜放弃寻求核武器的野心。

    0/0
      上一篇:《美国文化史》 第2章 第五节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 下一篇:《美国文化史》 第2章 第五节 二、内政

      本周热门

      受欢迎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