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 走在“修成正果”的路上
教程:口语实用  浏览:1390  
  • 提示:点击文章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Chinese+English=Chinglish(中文+英语=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有真伪之分,“伪”是指畸变的山寨英语,是生硬翻译后出现的笑话;“真”是指真正有文化内涵,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的语言。对山寨英语,应杀无赦;对充满文化内涵的正宗中式英语,应该像对待遗产一样加以保护

    “中式英语”即Chinglish,指的是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

    学习者在写作中往往先用汉语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纲,再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

    以上是百度百科对“中式英语”的解释。

    近期,中式英语成为一尤其热门的词语,一边是创立它的中国人要“立志灭掉原创”,一边是本来“中毒”的英语母语国家有些遗憾的挽留,这种有点不合逻辑的存在方式让中式英语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越接轨 越争执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中式英语可以看作他们的“媒介”语言。他们学习期间所使用的语言变成了他们的母语中文和正确英文的结合体。于是,当“习惯母语”遭遇“正确外语”,就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一种新的、不知正确与否的Chinglish了。

    中式英语的发源地在香港。当时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岛,在货物起卸区,有不少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的人慢慢从洋人口中学得几个简单的英文词语,就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刚学会的英语组成字句。

    本来这种在自己的国土上自我流行的异体语言至多也就是“自产自销”,对于他国,甚至是英语母语国及使用国都无大的影响。只不过,当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越来越大时,“文化、语言”的交汇也是直上云霄。

    因此,正是由于“接轨”的速度快、程度强,使得中式英语突然曝光于世界之下,成为了英语人眼中的一种侮辱或者一个玩笑。

    为了摆脱“耻辱”,有关中式英语的“整风运动”浩浩荡荡地展开了,而发起者正是创造它的中国人。

    以最国际化的上海为代表,为了迎接2010年世博会,上海世博局在暑期期间,组织大学生走上街头,集中“整治”中式英语,清除街头巷尾拼写错误或有语法错误的英文路牌、站牌、指示牌等。行动主要集中在上海轨道交通主要站点和南京路步行街、外滩等人流密集区。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24日报道,在清除活动后上海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还将推出一个网站,旨在收集城市居民关于“中式英语”的投诉,然后在最快时间内更正。

    然而,有趣的是,“中式英语”一边被消灭,却一边又在被保护,国外媒体英国《卫报》撰文力保Chinglish,认为中式英语其实错得韵味十足,公开表示为即将被消灭的Chinglish感到万分惋惜。

    中式英语,到底是需要保卫还是清算,瞬间成为争论。在英语的中国化与中国的世界化进程中,一言以蔽之,越接轨,越争执。

    并非一无是处

    谈起“中式英语”,似乎总是和趣闻、笑话撇不清关系,在2009年五月份,国内某网站的《十大爆笑中式英语投票》,7000多人投票结果,筛选出以下人们认为最好玩、最有特色的中式英语。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people moum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不难看出,“中式英语”所谓的特色实质上就是错误和尴尬。而被“”的还包括餐馆的英语菜谱,马路边的英语指示,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于是,“中式英语”几乎从一诞生就有摆脱不掉的“耻辱”与抬不起头的“自卑”,似乎它的出现注定是个错误,注定要被消灭。

    但是,并非就一无是处,在争执中,注定会有人为Chinglish平反。

    有网友留言:“英语来到了中国,融入中国的元素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人人开口都要求地道纯正,这得少了多少精彩啊。”

    另外,《WIRED》杂志在6月23日发表了名为《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的文章,该文提到Chinglish(中式英语)的广泛使用已经证明他的Niubility,说不定这是一种更有效地球语言,说不定会是英语进化的下一个版本or阶段。

    作者Michael Erard认为Chinglish 虽然属于一种不正宗的英语(甚至不能称作英语),但它却非常有趣,它使用了汉语的语法﹢英语的单词,把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语言。

    如果Chinglish能广泛使用,那么它就可以看作一种新的英语方言。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内地,在香港和新加坡人们有时候也会使用这样的语言。

    Chinglish 路在脚下

    中国式英语通常被认为是因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乎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然而,畸形并不能代表中式英语的全部,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一种中介语现象,它还表现出了动态的、创造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德国青年Oliver Lutz Radtke(中文名纪韶融)在2007年出了一本名叫《Chinglish- Found in Translation》的小册子,专门集结他在中国大街小巷看到的各类Chinglish。

    相比较很多外国人致力于帮助中国纠正各种错误的英文标识,纪韶融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眼里,很多错误反倒是另类艺术和绝妙的中国式创意。在他看来,研究这些误用的“土著英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想法。

    事实上,Chinglish也有真伪之分,伪是指畸变的山寨英语,是中外交流扩大过程中对英语标识的急需,生硬翻译后出现笑话,被老外嘲笑;而真是指真正的Chinglish,有文化内涵,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因此,对山寨英语,应杀无赦;对充满文化内涵的正宗Chinglish,应该像对待遗产一样加以保护。

    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例如打招呼时说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就是中式英语被接纳的最好体现。

    时下,Chinglish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总部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在近几年的报告中都非常关注最新出现的Chinglish词汇。

    根据GLM在2005年的统计,当年英语词汇增加了20000个,其中20%与中式英语有关。

    当有一天,我们有了无需为Chinglish感到尴尬的文化自信,并保障了让Chinglish存活的生命力之时,便是Chinglish“修成正果”之日。

    0/0
      上一篇:美国女子以“爱豆腐”英文缩写作车牌遭封杀 下一篇:“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翻译辨误

      本周热门

      受欢迎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