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早教:打骂孩子是父母无能的表现
教程:幼儿英语学习方法  浏览:158  
  • 提示:点击文章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打骂孩子是父母无能的表现

    我曾在公众号后台做过“你打过孩子吗”的调查,收到了2000多条回复,其中近2/3的父母都说“打过孩子”。他们都坦言自己真的不想打,但孩子真的太让人生气了。也有不少父母问我:你真的没有被小D气到要打她的时候吗?

    虽然我写过很多育儿心得,但小D仍然是一个“熊孩子”,我也曾经常常被她气到要爆炸。但如今我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原因就是每到自己情绪即将失控时,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和小孩子斗智斗勇,用脑力就足够了,哪还犯得上使用武力呢?(这一招真的很有效,推荐大家试一试。)

    打骂孩子,意味着家长的无能。因为你已经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管教孩子,只能依靠身体的优势。为了保证自己脑力足够,我平时没少下功夫,经常学习育儿的理念和方法。我总是开玩笑说,育儿就是要不断扩充自己的“锦囊”,多学几招,就可以见招拆招,而不是只依靠拳头解决问题。

    根据这次调查结果,我把打孩子的原因进行了分类,并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分享一下我的做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不打不骂,是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

    问所有打过孩子的父母:你为什么打骂孩子?大部分的答案都是“为了管教孩子”。然而,如果真是这个目的,我们就更不应该打骂孩子。打骂也许能在当下解决问题,但孩子今后一定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打骂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管教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孩子可以自我约束,当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时,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件事不对而不去做,而不是因为害怕父母打他而不做。因此,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你的期望是什么,孩子的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

    要做到不打骂,需要家长在平时花更多的工夫。很多家长对于规则的建立很随意,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比如,3岁的孩子吃饭时扔食物,在家时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到了餐厅和朋友们一起吃饭时,你会觉得需要管教。这种情况下,孩子一定不会听从你的语言管教,这时你很可能会发火。但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孩子也很委屈,因为在家里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为什么换了个地方就不能这样做了呢?

    小D的认知老师曾给我一个建议:为人父母的第一堂课,应该是父母按照双方都认可的价值观排序,列出最重视的孩子的好行为,以这些作为建立规则的基础,抓大放小,温柔并坚定地执行规则,在规则之内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说到做到,贯彻到底

    “熊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排名第一位的原因就是规则不一致。比如,妈妈要求孩子睡前不可以吃冰激凌,但奶奶却说“今天吃完最后一根,以后就不吃了”。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很快就知道谁更容易妥协、更容易“为自己所用”。因此,一旦设立了规则,家庭成员的态度一定要保持一致,说到做到,实施到底。

    “我儿子3岁半,每天晚上闹着不肯睡觉,我之前总是妥协,让他多玩15分钟再睡,结果15分钟后还需要接着玩15分钟,每次都把我弄得筋疲力尽,我的火气噌噌地往上蹿,好几次没忍住把他揍了一顿,结果他马上就安静地睡了。但第二天又是老样子,所以,我现在很疑惑:通过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是否有效?”

    这位妈妈的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当她第一次做出让步“让儿子多玩15分钟”时,就让孩子看到自己是有机可乘的。因此,当她试图重新执行规则时,孩子就不会配合了。

    父母总是很容易对孩子做出让步,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小D的认知老师跟我说,当你让步时,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当父母的权利。后来每次想妥协时,我会在心里默念这句口号:作为父母,我需要做主。然后,我会跟小D重申我的原则。

    对于上面这位妈妈提出的问题,我建议她每天坚持进行相同的睡前程序,可以告诉孩子:“现在我们要准备睡觉了,妈妈会给你洗澡、刷牙、读一本睡前绘本、唱一首晚安歌。如果你配合的话,我们可以读两个故事、唱两首歌,如果不配合,刷完牙你就要睡觉。”一开始,孩子一定会有哭闹和反抗,但每天坚持同样的流程,孩子就会明白,这就是父母对他的期望,不管他如何哭闹都是不会改变的,逐渐地他就会接受这样的期望。

    给予选择,适当放权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自主意识开始觉醒,当他觉得自己每天都是被安排好的,就会感觉很不爽,因此时不时想挑战一下规则,想找到自己做主的感觉。

    “我家姑娘2岁4个多月,大部分时候很懂事,可是倔起来跟头小驴似的。晚上睡着之前坚决不盖任何东西,有时候还要把上衣撩起来露着肚子睡,结果最近因为温差太大感冒了,但她晚上醒的时候依然不盖被子,每次只能用武力解决。”

    2岁多的孩子出现这样“对着干”的行为非常正常,这时可以巧妙地运用“选择”来化解。比如,这位妈妈可以问女儿:“今晚你要盖毯子,还是穿睡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聪明”到可以识破这个问题的真相,常常就会随着妈妈的提问进行思考,进而做出选择。千万不要直接向孩子提要求:“今晚睡觉要盖毯子。”否则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不”。

    说明结果,自食其果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会有一个相应的结果(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而他需要独自对这些结果负责。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我女儿1岁5个月,她完全可以听懂大人的话了。最近她特别喜欢咬人,在小区玩的时候,常常咬邻居家的一个女孩。我已经告诉过她咬人不对,也根据你之前公众号上关于打人的处理方法,演示给她看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但她还是屡教不改。在她又咬了几次后,我实在忍不住打了她,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了。”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孩子明明可以听懂大人的话,但当我们讲道理的时候,他们却常常不听。事实上,他们是在试探大人的底线在哪里。当发生所谓“屡教不改”的情况时,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让孩子“自食其果”。

    小D曾经也出现过反复咬人的情况,当我意识到她不是不懂得如何表达,而是有意为之时,我对她说:“咬人是不对的,如果你再咬人,我们就立刻回家,今天再也不能出来玩了。”不出意料,听我说完后,她又咬了我一口。这时,我立刻抱起她往家走,她在我怀里大叫、乱踢。回到家后,我对她说:“因为你咬人,所以我们就不能继续玩了。以后如果你继续咬人,我还会这么做。”

    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当他明白自己的某些行为产生的结果不是他们想要的,几次以后就会停止这样的行为。

    大J特别提醒

    在和小D的认知老师接触的过程中,我受她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我明白了: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每当我被小D的问题行为气到快要发疯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的育儿知识库又需要扩充了。希望这篇文章分享的方法,可以让大家的育儿知识库里多几个“锦囊”。

    0/0
      上一篇:美国早教:Time-out(暂停)方法已经out了 下一篇:美国早教:巧借游戏,让“熊孩子”乖乖配合

      本周热门

      受欢迎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