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简史 The Edwardians 爱德华家族(1901—1914)
教程:英语文化  浏览:626  
  • 提示:点击文章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英格兰简史 The Edwardians 爱德华家族(1901—1914)

    印度总督当时是世界上最风光的殖民地总督,他下令为爱德华七世(1901—1910年在位)登基为王大肆庆祝,虽然这种庆祝活动来得有些迟。1903年,大英帝国从阿富汗绵延到中国边界,一直延伸到印度新首都德里城外尘土飞扬的平原。印度总督寇松勋爵(Lord Curzon)邀请英帝国各地慷慨的统治者一道返回英国庆祝新王登基。一行人高高地坐在披着镀金象衣的大象背上的华丽帐篷里,一路由家臣组成的军队护送。据说终场盛宴上人人珠光宝气,堪称史上最盛大的宝石展览会。为了展现大度的姿态,寇松勋爵免除了借给遭受饥荒各省的贷款利息。

    以印度为其重要胜利果实的大英帝国覆盖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陆地。大英帝国总人口有4亿,其中四分之三为印度人,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是其有力保障。不列颠制造商和不列颠商业无处不在。80%的世界贸易在不列颠船只上完成。不列颠城市是欧洲最繁华的地方,蓬勃发展的郊区丝毫没有侵略之虞。乡间别墅非常豪华,艺术收藏品异常珍贵。埃尔加(Elgar)的音乐、吉卜林(Kipling)的诗篇、建筑师勒琴斯(Lutyens)的古典主义、约翰•辛格尓•萨金特(John SingerSargent)的华丽肖像画无不反映了这种自信满满的心态。

    然而,这种明显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产业竞争在欧洲大陆和美国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所依托的是全球原材料市场以及新增熟练工人。法国和德国的技术教育和技术创新反超不列颠。20世纪新兴产业—汽车、航空和电影从大西洋彼岸传至英国,爱德华国王最先购置的两辆汽车一台是德国的奔驰,另一台是法国的雷诺。帝国统治的成本并不低。在20世纪前10年,教育在公共支出中的比例只有10%,帝国防卫却占了55%。俄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皆心怀帝国野心,德国为了和英国海军较量,专门建立了一支海军。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于1904年和法国达成“友好协议”。这也多亏了爱德华七世的个人外交,他会讲流利的法语,口才了得。出乎母亲维多利亚女王的意料,他成长为一位尽职尽责、深受爱戴的君主。1907年,友好协约的范围扩展,将俄国囊括进来,有心人应该知道,三国联盟的目标是牵制德国。

    1902年,索尔兹伯里侯爵将内阁交给他软弱的侄子亚瑟•贝尔福(ArthurBalfour),而不是理所应当的继任者约瑟夫•张伯伦。张伯伦是内阁的主导人物,他担任殖民大臣,并认为殖民地部是帝国事实上的核心所在,不过他于一年后辞职,意在集中精力继续致力于终结自由贸易和在帝国各地设立关税壁垒。张伯伦明确承认英国制造商正在渐渐失去竞争优势,他寻求重新实行贸易保护,无论是粮食,还是工业产品。他语重心长地提出要求:“糖没了,丝绸没了,铁没了,羊毛受到威胁,棉花也会消失不见!这种情况你们还能忍受多久?”他得到了商业和农业领域许多人的支持,不过自由党人反对食品价格上升,“面包变小”。托利党内对此产生分歧,和6年前皮尔担任领导人时期一样。贝尔福努力将托利党团结在一起,并试图和爱尔兰议员打好关系,他于1903年颁布另一部爱尔兰土地法案,该法案允许爱尔兰佃农购买他们所耕种的土地。然而在1906年的下次选举中,自由党人大获全胜,夺得400个议席,上了年纪的亨利•甘贝尔-班纳曼(HenryCampbell-Bannerman)为领导人,他是一名思想激进的苏格兰人。托利党人仅剩157个席位。大约29名托利党人打着劳工代表委员会(LabourRepresentation Committee)的旗号当选,其中不少人和自由党人达成了选举协议。他们很快组建了劳工党(Labour Party)。

    甘贝尔-班纳曼担任首相两年后,因健康不佳辞职,让位于亨利•阿斯奎斯(Henry Asquith)。阿斯奎斯是一名温文尔雅的律师,以在内阁会议期间给密友维尼夏•斯坦利(Venetia Stanley)写的大量情书而闻名。这些情书与内阁会议记录无异,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阿斯奎斯内阁与格雷1832年内阁和格莱斯顿1868年内阁一样,是了不起的改革派内阁。激进派贵族霍尔丹勋爵(Lord Haldane)在这届内阁里担任战争大臣,年轻的前托利党人温斯顿•丘吉尔担任贸易大臣,头发乌黑、性格外向的威尔士演说家大卫•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担任财政大臣。

    尽管风流韵事为母亲所诟病,爱德华七世仍然被称作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国王,尤其在与法国建交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财政大臣一职至关重要。19世纪60年代,在格莱斯顿的领导下,财政部成为国家财政清廉的体现。劳合•乔治无疑是首位左派大臣,在他的领导下,财政部成为创新性政策的工具。5年时间内,内阁制定了为今后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的大量措施。劳合•乔治及其同僚提出为年满70岁的老人发放养老金,学校提供免费餐,以及设立学校诊所。他致力于改善济贫院条件,成立职业介绍所,以及为离婚单身母亲发放赡养费。工会组织罢工活动造成大量损失,后对新成立的劳工党做出重大让步,劳工党也没有对工会提起损害赔偿诉讼。在国防方面,劳合•乔治寻求“削减前人轻率建立的军备的庞大开支”,将原计划的6艘新无畏战舰减少至4艘。在这个问题上,他至少在新闻宣传运动期间遇到了对手,对方是魅力非凡的海军上将杰克•费舍(Jacky Fisher)。公众纷纷要求“我们想要8艘,我们不要等”,劳合•乔治不得不让步,第一艘无畏战舰在短短4个月后建成。

    1906年自由党政府的两位重要人物:劳合•乔治以及丘吉尔。他们共同促成了福利国家制度,最后在政治理念上分道扬镳。

    这一切花费巨大。在1909年“人民预算”中,个人所得税升至1英镑征收1先令2便士,收入超过5000英镑还要1英镑额外征收6便士。此外还有土地税、燃油税,以及烟草和酒的关税。富人们哀号一片,劳合•乔治却以此为乐,为“令公爵失望”而自豪。事实上,“公爵”是他最喜欢骂别人的词;他抱怨说一个排场十足的公爵比两艘战舰的花费还要大。预算在下议院通过的时候,在上议院占据多数席位的托利党无视不要反对财政法案的惯例。劳合•乔治不屑地认为上议院是“从失业者中随便挑选500人组成的机构”。1910年1月,阿斯奎斯不得不就这次预算专门举行一次选举。选举过后,他成为少数派政府领导人,所依靠的是82名爱尔兰人和40位如今明确认定劳工党的议员的支持。

    上议院此时通过了预算,可是爱尔兰议员的权力如今举足轻重,一场有关爱尔兰地方自治的交锋势在必行。格莱斯顿曾表示上议院的矛盾“必须分出个结果”,他的预言应验了。阿斯奎斯向议会提出一项议案,主张上议院的搁置权不得超过3个议会期,这理所当然遭到了上议院的反对。就在此时,国王去世了。维多利亚女王遍布欧洲各国的亲戚们赶来参加他的葬礼,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称这次葬礼“皇室显贵齐聚一堂,其盛况此后不复再见”。参加葬礼的很多人不久便在战场上相见了。

    阿斯奎斯如今不得不寻求得到态度尚不明朗的新国王乔治五世(1910—1936年在位)的保证,如果这项议案再次提出,国王会同意创造足够多的自由党议员来确保其通过,这可能需要多达250人。乔治五世身边顾问大多数是托利党人,明显具有偏向性,他们几经商讨后,国王点头应许,不过条件是他就这项议案专门举行第二次选举。选举于1910年12月举行,阿斯奎斯的职位有惊无险,不过这次仍主要依靠爱尔兰人的选票。上议院做出让步。乔治五世履行了身为一名民主君主的职责,带领下议院对抗贵族统治和混乱政局。

    新势力开始登场。势头强劲的工人运动演变成为蓬勃发展的劳工运动。1911年,水手、码头工人和铁路工人掀起罢工,引起一片混乱,其结果大体上是成功的。作为回应,劳合•乔治提出为重要行业的工人提供有限医疗和强制性失业保险。女性运动的势头也毋庸置疑。以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为首的激进女权主义者冲进议会和唐宁街,她们使伦敦霍洛威女子监狱一时间人满为患。乔治五世在德比骑马比赛时,艾米丽•戴维森(Emily Davison)策马冲向了他,这起事故在早期电影屏幕上有所展现。

    妇女参政权论者艾米琳•潘克斯特被警察逮捕。在以前,即便是民主派改革者都认为妇女投票权只是天方夜谭。

    1912年4月,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象征着英国商业骄傲的“泰坦尼克”号在其处女航途中撞上冰山,1517条人命随之葬身海底,这严重打击了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在南极洲,英国探险家史考特(Scott)队长被挪威探险家阿蒙森(Amundsen)抢先一步抵达南极,而史考特在途中被冻死。史考特的同事奥茨(Oates)队长自觉无法继续前行,他为保全队友牺牲了自己。他留给队友的最后一句话成为传奇: “我出去一下,过一会儿回来。”(I am just going outside and may besome time.)随着《轻骑队之战歌》的问世,英国的战败被蒙上了一层史诗英雄主义的色彩。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再次震撼并动摇了大英帝国的信心。

    1912年,爱尔兰最后一次出击。在威尔士和苏格兰议员的努力下,两国的政治愿望暂时得到了满足,不过大多数爱尔兰人的态度并不明确。他们想实现爱尔兰自治。阿斯奎斯内阁依赖于爱尔兰议员的支持,因此这个问题不能长期无视。新的自治议案在下议院通过,但遭到了上议院的否决,新的议会法案要求这项议案推迟到1914年再表决。这遭到了爱尔兰裔律师爱德华•卡森爵士(Sir Edward Carson)的强烈反对,他打出了“阿尔斯特绝不认输,阿尔斯特必将胜利”(Ulster willfight and Ulster will be right)的口号。卡森计划招募一支8万人的民兵队伍,并开始在德国购买武器。1914年3月,柯里奇(Curragh)是都柏林城外的一处军事基地,该基地的英国军官以辞职之举声援卡森。于是爱尔兰自治运动聚焦于一点,那就是阿尔斯特是否应该被分割,以及分割多久。自治法案于1914年成为法律。不过由于阿尔斯特问题悬而未决,该法案被暂时搁置。

    虽然人们以为战争蓄势待发,但谁也无法预测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A.J.P.Taylor)写道:“谁也没有下定决心挑起战争。政治家们估算错误……成了自家武器的俘虏。本应提供安全和维护和平的强大军队却将国家推入战争的泥潭。”1914年6月,战争的导火索出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此前10年间形成的欧洲各国联盟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奥地利认为有必要出兵讨伐塞尔维亚,于是开始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俄国则出兵支持塞尔维亚斯拉夫人,如此就触发了奥地利和德国之间的联盟。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抓住时机主张领土扩张。而其对立者即是1907年达成协约的法国、俄国和英国。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2天后,对法国宣战。依照德皇前参谋长冯•施利芬伯爵(Count von Schlieffen)赶在俄国调兵或英国派兵跨越英吉利海峡之前迅速出击法国的计划,德国很快入侵比利时。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通常认为这场战争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杀戮,一场“驴子领导狮子”(lions led by donkeys)的战争。在某些方面的确如此,其目的与18世纪的马尔堡伯爵和19世纪的威灵顿公爵所指挥的战争并无多大不同。对英国而言,战争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免受商业封锁,以及遏制足以威胁英国地位的欧洲大陆强国的出现。

    主张领土扩张的德国对大英帝国的威胁与之类似。低地国家的状况对英国尤为重要。1831年,伦敦方面参与了比利时的独立,保证会保持中立态度。而此时好战的德国海军有可能即将控制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各港口,从而封锁英国的进出口渠道。对于阿斯奎斯内阁而言,这是不能接受的。8月4日,德军打破了比利时的中立状态,英国随即对德宣战。一支13万人的英军跨越英吉利海峡,就历史上英国一贯争夺的领土与大陆敌军展开较量。一个世纪以来,英国小心翼翼地避开欧洲大陆的种种争端,如今这种局面突然间被打破。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对属下说:“全欧洲的灯光即将熄灭;我们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看到灯光再次点亮了。”

    0/0
      上一篇:英格兰简史 Gladstone and Disraeli 格莱斯顿和迪斯雷利(1868—1901) 下一篇:英格兰简史 The First World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本周热门

      受欢迎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