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简史 The Second World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教程:英语文化  浏览:1069  
  • 提示:点击文章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英格兰简史 The Second World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仍是国与国之间的经典较量,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是独裁国家德国和日本,两国旨在追求希特勒所说的“生存空间”。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也许没什么能够阻止希特勒侵略波兰或捷克斯洛伐克,因为欧洲各国谁也没准备考虑派重兵攻打德国。德国进攻东部和西部国家的时候,各国唯恐重燃1914年“一战”的战火。1940年春天,斯堪的纳维亚开始沦陷,希特勒的野心昭然若揭,在政治领域也掀起一场腥风血雨。1940年5月,张伯伦因决策失误被迫辞职,丘吉尔接任首相,后者数10年来一直预言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必将导致目前的后果。丘吉尔以首相身份在议会发表的首次演讲中提出“(我们)能奉献的没有其他,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and sweat)。

    德国装甲军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横扫欧洲大陆。5月19日,装甲纵队罔顾法国的反对,快速向巴黎挺进。英国远征军于8个月前抵达,此时奉命向北撤回法国北部港市敦刻尔克。在敦刻尔克,英国远征军在一支临时匆忙组建的皇家海军舰队的帮助下才离开海滩,随行护送的“小型船只”舰队浩浩荡荡,为后人津津乐道。从5月27日到6月4日,33.8万人疏散撤离,其中有12万是法国人。希特勒下令“将敦刻尔克留给德国空军处置”,这才避免了大规模监禁的灾难发生。事实上,盟军的所有重武器都被迫遗弃。英军被彻底打败,虽然战败对英军而言是家常便饭,从克里米亚战争到加里波里半岛战役皆是例证,但“敦刻尔克精神”被誉为英国在逆境里坚定不移的一种精神胜利。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国陆军遭受过的最惨烈失败。经过了四年多的时间,最终实现了诺曼底登陆日的反击。

    此时的英国处于孤身作战的状态。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和低地国家处于希特勒的控制下。法国一半领土被德国占领,另一半领土由贝当元帅统治,他向德国投了降。德国与苏联、地中海和西班牙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东方的日本是德国的盟友,日本此时业已走上帝国扩张之路,不久便迅速占领中国香港和缅甸,并对新加坡和印度虎视眈眈,这是对大英帝国的羞辱。英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英国失去了查塔姆、小皮尔和帕默斯顿等前人打下的江山,并在30年后再度遭遇德国对英国进行海上封锁的威胁。

    丘吉尔就当前形势发表了一系列演讲,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演讲。演讲的对象是下议院议员及无线电听众,演讲内容没有虚假的乐观主义和陈词滥调,而是利用新闻报道和现实境况号召人们积极拿起武器。1940年6月4日,敦刻尔克撤退发生之后,丘吉尔宣誓:“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都要捍卫我们的岛国。我们要在海滩上战斗,我们要在陆地上战斗,我们要在田野和街道上战斗,我们要在群山里战斗,我们绝不投降。”6月18日,他宣布:“所以,我们要勇敢承担责任,这样,如果大英帝国和英联邦能够千秋万世,人们仍然会说:‘这是他们最光辉的时刻。’”

    和“一战”爆发之初一样,美国此时选择明哲保身,无视丘吉尔三番五次的求助。华盛顿的孤立主义立场很坚定,在很大程度上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不过希特勒认为,如果美国参战的话,将需要英国作为其跳板,而此时的英国是德国的死敌。希特勒必须扼杀这种可能性。同年夏天,北海和英吉利海峡沿岸被德军占领的港口集结了大批军队与登陆舰,为发动侵略作准备,这就是代号为“海狮计划”(Operation Sealion)的行动。1938年,众参谋长虽有所保留,不过英国的防御力量不容小觑,其中包括一支200万人的陆军、地方自卫队以及驻扎在苏格兰斯卡帕湾(Scapa Flow)皇家海军基地的海军,后者堪称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队伍。在英国空军和海军的防御下,任何入侵的德国舰队都将不堪一击。因此德国空军不得不粉碎英国东南部的空军力量。

    从1940年7月到10月的英德战争被丘吉尔称为“不列颠之战”,其间英国战斗机与德国轰炸机和护航机展开了空中格斗,战场是苏塞克斯郡和肯特郡上空。从地面看,它们仿佛是罗马圆形大剧场中的角斗士。英国在这场空战中胜出,主要因为德国飞行员离基地较远,5架德国飞机坠毁,1架英国飞机坠毁。这次空中较量对于避免德国侵略的意义仍有很大争议,因为当时英国海军力量尚未启动。事实上,希特勒于9月决定不能拿英军反向跨越英吉利海峡来袭的可能性冒险,于是下令终止“海狮计划”,和拿破仑昔日在特拉法加海战失利之后放弃入侵计划如出一辙。和拿破仑一样,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东边,将英国留给了德国轰炸机。丘吉尔表扬了英国皇家空军,他表示“在以往人类战场上从没有一场像这场一样以少胜多的先例”。

    纳粹德国对伦敦进行空袭,英国人首次在家门口尝到了战争的味道,这在近代史上尚属首次。

    1940年末,以英国平民百姓为目标的“闪电战”爆发,很可能是为了报复英国皇家空军早先在柏林轰炸平民的行为。欧洲城市之间的互相摧毁是“二战”期间最残忍的战争策略之一,因为作战双方认为针对民居的恐怖性空中轰炸能够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为了“打击敌人的士气”,英国还轰炸了吕贝克和罗斯托克等德国历史古镇,德国人以牙还牙,轰炸了约克、埃克塞特和巴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1942年春“贝德克尔空袭”。其后,在“二战”结束之前,德国还为了制造恐怖专门发明了V1火箭和V2火箭,德国火箭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肆意向英国南部地区发射。文化遗址毁灭,甚至整座城市覆灭,不计其数的平民无辜殒命,但这些损失在军事上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此空中侵袭背后的概念一直延续至今。2003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下令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动“震撼与威慑”之袭,此举即是对这一概念的重演。

    伦敦民众夜宿地铁站,体现出英国抵抗纳粹德国上下一心的团结精神。

    慑于英国的空中优势,德军只能在夜间发动空袭,因此英国城市居民学会了在避难所和地下火车站睡觉,超过8处避难所和地下火车站被改造成内设铺位和简单厕所的招待所,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Henry Moore)在其作品里描绘了这些招待所灯光昏暗的情形。“军中情人”薇拉•琳恩(Vera Lynn)的歌声陪伴着人们度过这些艰难时光,她当时演唱的歌曲有《多佛白崖》(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这里永远是英格兰》(There’ll Always Be an England)和《一只夜莺在伯克利广场歌唱》(A Nightingale Sang in Berkeley Square)。对很多人而言,那是一段痛苦、惊恐的岁月,当时政府大力宣传“伦敦大轰炸精神”,人们无疑建立了患难之谊,他们大骂纳粹和德国政府。乔治六世和王后伊丽莎白成为抵抗的象征,他们没有逃离伦敦,而是被拍到亲自到白金汉宫视察轰炸所造成的损失。丘吉尔同样也坚信“伦敦能坚持下去”,他被拍到身穿标志性的连衫裤工作服坐镇白厅指挥中心。

    1941年春天,伦敦大轰炸的力度有所减弱,但也没什么好消息传来。德军正在朝南方和东方挺进。1941年5月,德军占领克里特岛,英国驻军逃往埃及,另一支英军第8纵队没等隆美尔将军的“非洲军团”(Afrika Korps)抵达便匆忙撤退。社会一片恐慌,审查制度几乎登峰造极,有人贴出海报警告说“危险的谈话会送掉你的性命”。U型潜艇对海运食品供应的威胁意味着配给制的广泛实施,食品、燃料、布料、纸张和建筑材料皆被囊括其中。炸鱼和土豆片并没有实行限量供应,渔业人员说服政府允许其继续出海捕鱼。

    公职人员努力实施紧缩经济政策。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他们打出“修补一下对付使用”等口号,并编写食谱,譬如拿鱼罐头做菜,用胡萝卜做蛋糕,以及烹制不含鸡蛋的烤苹果奶酥。他们甚至打着“实用”的旗号规定时装样式。女装必须是圆筒形,上面最多有2个口袋和5粒纽扣。女式短衬裤不准有花哨的装饰。短袜代替了后面印有一条深色直线的长筒袜。大约2000座“英国餐馆”开张,3道菜的售价是9便士。无线电喜剧节目“又是那个人”(It’s ThatMan Again)讽刺了一名官员,这名官员的口头禅是“我有几百种方法治你们”。他的角色设定是战时一个从未复员的士兵。

    1941年年中,仍然没有能够立足欧洲大陆的盟军军队。希特勒快要绝对掌控欧洲中部,英国是否有能力继续参战还是未知数。丘吉尔手下军事参谋长阿兰布鲁克爵士(Lord Alanbrooke)在日记里表示当时的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和丘吉尔二人情绪激动,一边大吼,一边用拳头捶桌子:“他讨厌我。他的目光告诉我他恨我!”丘吉尔这样说阿兰布鲁克爵士;阿兰布鲁克爵士则会反驳道:“恨他?我不恨他。我爱他。可是……”他们两人待在一起,在“二战”大部分时间内彼此对立,却又彼此合作,阿兰布鲁克爵士的清晰头脑制约了丘吉尔的勃勃雄心,两者皆对“二战”的结果至关重要。

    公务员管理战时经济,甚至涉足公共事业的女性服饰设计。裙子变短,以便节省更多布料。

    丘吉尔被迫请求美国伸出援手。他和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达成了战时借贷协议,即《租借法案》,不过美国国会仍保持中立态度,不想再次派援军出征欧洲,并坚持英国为美国物资付全价。希特勒此时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导致他输掉了战争。他渴望得到乌克兰和巴库的油田,而且总是对共产主义者疑神疑鬼,因此他不惜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宣战。

    1941年6月,希特勒旨在打击俄国的“巴巴罗萨计划”(Operation Barbarossa)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450万名士兵参战,并消耗了“二战”期间德国的剩余物资。1941年12月,日本同样作出了鲁莽的决定,抢在美国反对其东南亚帝国扩张行动之前炮轰驻扎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舰队。由此两大轴心国分别公然向唯一能打败它们的两个国家—苏联和美国发起挑战。“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有人听见一名日本海军上将说:“我们打了一场大胜仗,却失去了一场战争。”美国勃然大怒,罗斯福总统对日本和德国宣战。自此以后,“二战”的结果不言而喻。

    在北非,爆发了激烈的陆战。直到1942年11月,隆美尔将军的英国对手—脾气暴躁、傲慢自大的蒙哥马利将军才不负丘吉尔所望击败德军。炮火连天,旷日持久,兵力优势显著的英国军队在密码破解和空中支援的协助下在埃及阿拉曼击败了隆美尔将军,帮助埃及躲过了沦陷的命运。11月,美军抵达地中海地区,德国的非洲军团被迫投降。此前新加坡落于日军之手,大英帝国的东方殖民地相继覆亡,非洲战场的胜利使丘吉尔松了一口气。非洲的胜利“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不过也许这是开始的结束”。

    同盟国如今可以考虑进攻欧洲大陆,不过直到1943年7月,这一计划才得以实施,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在意大利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那时,苏联已经在斯大林格勒击败希特勒,从而破坏了德国的东进行动。

    欧洲战局胜利,伦敦街头洋溢着轻松欢快的氛围:丘吉尔穿过人群,从怀特豪尔宫前往议会大厦。

    同盟国海军和陆军指挥官纷纷取得对德胜利,飞速发展的声呐、雷达和恩尼格玛(Enigma)密码机等技术更使他们如虎添翼。1944年夏天,罗马被攻占,同盟国自认为足够强大,是时候在法国开辟一个西部战场了。不过这一计划似乎迟迟难以展开,因为英国南部成为一块重要的跳板,必须牵制德军的注意力才能瞒过德国情报部门,不把入侵路线的消息泄露出去,因此复杂的军事行动势在必行。在1944年6月6日这个“最漫长的一天”,盟军实施“霸王计划”(Operation Overlord),派兵抵达诺曼底海滩。这是史上最庞大的海陆两栖部队,动用了5000多艘船和16万名士兵。德军竭力抵抗,最后不得不经由法国境内撤回德国边境。1944年和1945年之交,德军在比利时阿登高地“突出部战役”中反扑,盟军猝不及防,这一时间鼓舞了德军士气。不过盟军也不是手软的主儿。

    苏联军队先行到达柏林,发现希特勒已经自杀。5月4日,幸存的德国将领在吕讷堡灌丛(Luneburg Heath)向蒙哥马利将军投降,欧洲的战争结束。4天后,英国举国欢庆“欧洲胜利日”((Victory-in-Europe Day)。教堂和酒馆人满为患。彩旗销售一空。英国皇室成员频频亮相白金汉宫阳台,丘吉尔在白厅也是一样,身为工党大臣和战时联合一员的欧内斯特•贝文(Ernest Bevin)带头为丘吉尔唱起了《他是一个快乐的好小伙》(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这首歌。人们如释重负,一切过去和可能的分歧被暂时搁置一旁。3个月后,盟军在远东打败日本,英军和尼泊尔军队苦苦奋战了一年,才将日军赶出缅甸丛林。8月6日和8日,两枚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爆炸,同盟国最终获得胜利。

    到此时,“二战”摧毁了全球近半领土,据估计有2000万士兵和400万平民在战争中丧生,这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人们随后在德国发现了关押犹太人和少数族裔的集中营,举世震惊,日本战俘营幸存的英国士兵的故事亦始为外界所知。即时历史(即评论当前政局的文章、书籍),尤其是丘吉尔亲笔撰写的“二战”回忆录将这场战争描绘成英国单枪匹马对抗德国威势的斗争。然而这种说法只适用于1941年至1942年这段时期,而当时只有零星的战斗。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罗斯福和斯大林划分了世界。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沦为一片废墟,美国坚决要求英国解散大英帝国。子辈推翻了父辈。

    在美国看来,欧洲的帝国主义是20世纪两大灾难性战争的根源。帝国,或者说旧式帝国是时候终结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的损失相对较小。大约37.5万名士兵战死沙场,是“一战”牺牲人数的一半多一点,6万名无辜市民在空袭中丧生。英国死亡人数占“二战”总死亡人数的2%,苏联则占了65%。不过就国内来讲,“二战”给英国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伦敦大轰炸直逼英国大后方,比1914年“一战”更甚。

    国家权力扩大,征兵制度和配给制的实行影响到千家万户。平民的职业生涯被迫中断,家庭和邻里关系被打破。除了前线,女性在国家逆境中得到平等对待。

    “二战”是英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战争,“不列颠”一词的使用明显比“英格兰”一词更加频繁。胜利是要付出代价的,大英帝国失去了防御的屏障。好猜忌的政府势要收回公民的自由,英国公职人员认为他们的运筹帷幄是打赢“二战”的关键。争取和平的斗争如今结束了。

    0/0
      上一篇:英格兰简史 The Locust Years 气势低迷的岁月(1918—1939) 下一篇:英格兰简史 The Welfare State 福利国家(1945—1979)

      本周热门

      受欢迎的教程